小暑入伏,健脾祛濕養(yǎng)陽正當時
俗語說: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小暑后進入全年氣溫最高、濕度最盛的時候,開啟又悶又熱的“蒸籠模式”。
小暑后養(yǎng)生重點在健脾、祛濕、養(yǎng)陽氣。
一、健脾
小暑后高溫潮濕,最易影響脾臟的功能。
脾胃喜清淡而惡油膩重濁,入暑之后建議飲食宜清淡:①少油、少鹽;②忌吃辣椒、火鍋、燒烤、煎炸等動火之物;③多蔬菜,少大魚大肉。
小暑食療有“三寶”
1. 蓮藕
鮮藕,有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。可加入鮮梨汁、甘蔗汁或者蜂蜜混合飲用。
藕煮熟食,有和胃健脾、益氣血的功效。可做蓮藕排骨湯。
2. 黃鱔
人們常說“小暑黃鱔賽人參”。黃鱔有益氣血、補肝腎、祛風濕、強筋骨的功效。小暑后黃鱔最是滋補味美,此時適當進食黃鱔可健脾益氣養(yǎng)血。
推薦膳食:姜汁黃鱔飯
3. 綠豆芽
綠豆芽有清暑熱、利濕熱的功效,同時還能促進腸胃蠕動,預防便秘、降血脂等。
推薦膳食:涼拌綠豆芽
二、祛濕
祛濕小妙招:
①佩戴香囊——中草藥持續(xù)散發(fā)的香氣通過口鼻吸入而發(fā)揮醒脾化濕的功效。
推薦配方1:肉豆蔻、砂仁、佩蘭、藿香、丁香
推薦配方2:藿香、薄荷、艾葉、紫蘇、丁香、陳皮(蠶豆病患者不宜用)
②泡腳
下肢是脾經(jīng)與胃經(jīng)氣血交換處,使用具有健脾化濕功效的中草藥煎湯以泡腳可助人體健脾祛濕。建議泡腳的時候盡量要泡到小腿下1/3的位置。
推薦處方: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竹茹、枳實、生姜、茯苓、白術(shù)、黨參。
③“三瓜”祛濕
苦瓜:清熱消暑,清心除煩,健脾利濕。
絲瓜:清熱涼血,利水化痰。
冬瓜:清熱化痰,除煩止渴,利尿消腫。
健脾祛濕食物還有:薏苡仁、赤小豆、芡實(雞米頭)、土茯苓(米仔頭)。
三、養(yǎng)陽
小暑后天氣炎熱,人體活動量大,出汗多,陽氣損耗增多;此時人們往往貪食寒涼、冰凍之品,并喜居涼爽之處、空調(diào)之下,而寒邪易傷陽氣,因此,小暑后需養(yǎng)陽氣。
1. 養(yǎng)護陽氣莫貪涼
小暑后天氣炎熱,陽氣旺盛,人體腠理疏松、開泄,汗出多,消耗陽氣多,洗涼水澡、吹空調(diào)更傷陽氣,尤傷衛(wèi)陽。衛(wèi)陽受損,人們常出現(xiàn)易感冒、鼻炎、支氣管炎等。進食冷凍冰鎮(zhèn)之物易傷脾陽,脾陽受損易患腹瀉、腹脹、消化不良。因此,養(yǎng)陽氣的首要任務是不要貪涼洗涼水澡、吹空調(diào),少進冷食。
2. 曬背補陽氣
后背正中線是督脈,被稱為“陽脈之?!保偠揭簧黻枤?。
曬背,又被稱作“天灸”。避風曬背,可起到暖背通陽的作用,激發(fā)體內(nèi)陽氣的升發(fā)。曬背時間建議上午10點以前及下午的4點以后,每次20-30min。
3. 食療養(yǎng)陽氣
民間有說“冬吃蘿卜夏吃姜”,姜入脾胃,性溫味辛,有暖胃醒脾之功。
姜棗甘草茶
【功效】溫陽補氣血,調(diào)和陰陽,健脾胃
【材料】生姜5-7片,大棗10個,炙甘草6g
生姜陳皮茶
【功效】行氣燥濕,補而不滯,養(yǎng)胃祛濕
【材料】生姜5-7片,陳皮5g,紅糖適量
4. 借藥治以養(yǎng)陽氣
三伏貼
小暑后,夏季陽氣旺盛,同時人體陽氣充足,氣血充盈,經(jīng)絡通暢,選擇屬陽的背俞穴,以溫熱藥物刺激穴位,激發(fā)臟腑經(jīng)氣之“動能”,祛除體內(nèi)陰寒痼冷之氣,將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(tài),使邪消而正復。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